浙大海纳资本运作迷宫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8 08:37 浏览 N 次
浙大海纳资本运作迷宫 高盛分析师Jerry分析道,虽然宋如华也是浙江人,但与浙大海纳幕后人相比,显然略输文彩、稍逊风骚。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知道掏空海纳三大路径的方案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谁。
浙大海纳资本运作迷宫
□ 本报记者 吴敏
一家上市公司,8年时间里竟两次被掏空,这可以说是举世罕见。但这样的案例竟然出现了,出现在A股市场,出现在浙大系的浙大海纳。自1999年以来,浙大海纳曾先后被中控技术和立立电子掏空,前者主导方是控股股东浙大圆正集团的法人代表,后者力行者是海纳创始人李立本。
一种新型的掏空上市公司的模式是否已经在资本市场诞生?两起掏空海纳的最终幕后黑手是谁呢?浙大海纳是否面临第三次被掏空?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走近浙大海纳和相关当事方,试图将真相一一呈现出来。
海纳第三块资产早已挪位.根据公开资料,浙大海纳一共有三块资产。在自动化控制类资产转移到中控技术、半导体资产转移到立立电子后,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浙大海纳剩下的资产是否还存在。翻开浙大海纳当年上市时的上市说明书,以及后来连续几年的年度报告。经仔细阅读,记者终于发现海纳当时的第三部分资产去向的一些蛛丝马迹。浙大海纳的上市说明书中提到,本公司主发起人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其下属浙江大学半导体厂、 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经评估后的净资产8556.16万元投入本公司,并按65.68%的比例折成5620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62.45%;发起人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现金304.51万元投入本公司,按65.68%的比例折成200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2.22%; 发起人李立本、褚健、赵建、张锦心分别以现金68.51万元投入本公司,各按65.68%的比例折成 45万股,分别占本公司总股本的0.5%。
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经营的业务也是海纳上市最核心的三块业务,即单晶硅及其制品、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 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工程的开发、销售与服务。
对于第一块“单晶硅及其制品、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的业务一直由李立本掌握着。从李立本的简历就可以看出:海纳董事兼总裁, 历任浙江大学硅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厂长等职。这块业务已经被李立本转移到立立电子里去了。
第二块“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的业务主要由褚健掌控,褚健任海纳董事兼副总裁。此前任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总经理,现任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这块业务被褚健转移到中控技术里去了。
而第三块“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工程的开发、销售与服务”的业务则主要由海纳董事兼副总裁赵健掌控。赵健曾任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2001年就已经更名为浙江大学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快威科技”),这家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IT服务公司。目前是浙大网新的核心资产。
2000年度报告中显示,海纳的子公司包括:浙江海纳半导体分公司(海纳的全资附属企业);宁波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海纳的控股子公司);杭州杭鑫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海纳的控股子公司);浙江浙大海纳中控有限公司(海纳控股子公司);浙江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海纳的控股子公司)。
公开资料表明,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主业就是由赵建经营的计算机系统集成相关业务,这一块也是海纳当时成立时募集资金投向的最主要的项目之一。海纳2000年的年度报告披露了海纳快威的经营情况,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处浙江IT行业上游水平。报告期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76万元,利润总额459万元, 按权益法计算本公司应得净利润458万元。
就是这样一个经营良好的海纳子公司,到了2001年的时候却从海纳子公司的名单里消失掉。2001年海纳年度报告显示的子公司有:浙江海纳半导体分公司,宁波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杭鑫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浙江浙大海纳软件有限公司,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唯独不见海纳快威。
同时,海纳的经营范围也由“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工程的开发、销售与服务”变更为“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销售”。
网新上市资产竟然来自海纳
记者继续查阅2001年的海纳年度报告,找到了这块资产的去向。海纳的重大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提到了:2001年7月3日,海纳和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本公司将拥有浙江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98.33%的股权转让给该公司,转让价格3,400万元,取得股权转让收益3,782,771.28元。
记者在查阅公开资料后,发现该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上市,经营范围主要是羽毛、羽绒及制品、防绒布、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床上用品的制造,与快威科技的经营方向格格不入。
那么,为什么浙大海纳要转让快威科技有限公司这块优质资产给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呢?由此引出浙大网新的上市故事。
相关资料披露,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绍兴市天然羽绒制品总公司。
2001年6月20日,绍兴市天然羽绒制品总公司与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浙江天然67305174份法人股转让给浙江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2001年6月20日,浙江天然第二大股东浙江天声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浙江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浙江天然法人股中的1350万股转让给浙大网新1000万股和浙江大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350万股。
上述法人股股权变更登记手续于 2001年7月12日办理完毕,就此浙大网新完成了借壳上市的过程。
另外,海纳还在公告中特别提到:我公司原定以持有的浙江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98.33%股权作为出资,后以货币出资3600万元与浙江快威信息技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设立浙江浙大网新控股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浙大网新集团,是浙大网新的控股股东),浙江浙大网新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4亿元,海纳占15%的股份。
也就是说,在浙大网新成功借壳上市后,海纳本打算以快威的股份入股网新集团,但是后来是把快威的资产卖给了浙大网新,自己出资成为了浙大网新的股东之一。
到这里,记者发现海纳其实用它的募集资金完成了海纳快威的建立,而网新通过转让没有花费太多工夫,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这一优质资产。
浙大已经有了上市公司浙大海纳,为什么还要把海纳快威资产拿出去另外寻找一个上市公司的壳了?
让人感到好笑的是,在这场资产左手倒右手的游戏中,浙大海纳还挺自豪地声称自己在转让股权的过程中获得了3,782,771.28元的股权收益。
那么,整个戏剧中,浙大是否早就预谋好要丢弃海纳这个壳呢?
记者联系到浙大网新的证券代表许克菲,询问当时网新重组的一些事宜,许称当时网新重组的时候他还没有到公司,所以以前的事情不是很清楚,而董秘董丹青正在休假。
立立电子中控技术掏空海纳路径
立立电子掏空海纳始于2000年。2000年6月,由陈伯良等45名自然人联合宁波海纳以现金方式出资,共同发起设立立立电子,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陈伯良等45名自然人出资7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宁波海纳出资3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0%。此时,宁波海纳是浙大海纳的子公司,立立电子也就是浙大海纳的孙公司。
2002年3月,立立电子回购了宁波海纳所持有的300万股立立电子的股份,陈伯良持股18.96%,成为当时的第一大股东。
2002年5月18日,浙大海纳创始人李立本认购立立电子60万股,为第五大股东;陈伯良持有15.14%,仍为第一大股东。
在2004年,陈伯良、李雪飞等7名公司股东分别与李立本、林必清等15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1071万股转让给李立本、林必清等15人,转让价格为每股1.0元。此次,李立本购买了462.1万股,持股共达582.1万股,持股比例14.17%,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此次陈伯良的621.9万股已全部转让。
到这里,立立电子的控股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上市公司浙大海纳控股的公司,变成完全由李立本等自然人持股的公司,而这些自然人的持股成本均只有每股1元多人民币。
与立立电子掏空海纳几乎同步,中控技术掏空海纳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在浙大海纳上市3个月后,浙大海纳公司联合褚健等23个自然人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浙大海纳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即海纳中控),其中浙大海纳出资2950万元,占总股本的98.34%,该公司占据6个募集资金投向中的自动化项目。
2001年,“海纳中控”更名为浙江浙大海纳软件有限公司(下称“海纳软件”),相比之下,同样在1999年成立的中控技术和中控软件(后更名为“中控科技”,中控科技集团的前身)的发展却要迅速得多,两家公司分别在2000年的6月份和8月份完成了增资扩股。
这次增资中,中控软件的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变更为1500万元,增资部分的资金均来自于四个自然人潘再生、胡协和、陈卫红和应佩华,其中前两人至今仍旧是中控科技集团的高管。
作为中控软件的控股子公司,中控技术在此轮增资之后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增至300万元,中控软件仍旧以19.09%的股权列第一大股东,其他股东分别包括6个法人机构和7个自然人。
需要指出的是,海纳中控也在此次增资中出资300万元获得中控技术9.09%的股权;2002年,海纳中控将该笔股权投资以36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
2002年下半年,褚健在就开始刻意将中控系旗下公司和浙大海纳划清关系。
2002年7月9日,浙大海纳董事会通过了两项决议,一是海纳软件将持有浙江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300万股份作价36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二是海纳软件将其持有浙江浙大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40万股份作价213.2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
2003年1月,浙大海纳决定将其持有海纳软件98.33%的股权以当初出资额29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章全等5位自然人;此时,海纳软件剩余1.67%的股权已经从当初发起时的23个自然人手中转让至中控科技手中。
截至2003年6月,中控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褚健辞去浙大海纳董事后,除却褚健本人持有浙大海纳45万原始股外,中控科技和浙大海纳不再有任何联系。
而在整个中控系中,最上层的公司是中控科技集团。这家成立于1999年2月的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其中浙大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持股50%的控股股东。
2000年6月,中控科技集团(当时名为中控软件)注册资本第一次增加至1500万元;2002年11月,褚健在公司第二次增资时首次出现在中控科技集团的股东行列,褚在受让了潘再生500万元股份的同时再次出资700万元,合计出资1200万元,占当时注册资本的60%。
2003年,中控科技变更为企业集团,此后的数次增资的资金均来自于公司逐年累积的未分配利润,及至目前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高达1亿元人民币,而实际控制人褚健则通过法人机构隐身背后。
目前中控科技集团的四家股东浙江恒汇投资有限公司、浙江致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创瑞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浙江势道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集团60%、20%、5%和15%的股权。
其中大股东恒汇投资的股东分别是自然人褚健(持有90%)和褚燕芸(持有10%)。杭州当地知情人士透露,褚健和褚燕芸系亲属关系,而恒汇投资和中控科技集团的法人代表均由中科集团副总裁赵忠平担任。
幕后操纵人有待揭晓
认真梳理以上海纳上市以后各部分资产流失的整个过程,投资者就会发现,这些事件好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有预谋的造富过程,也是浙大系相关利益主体原始资本积累的工具。
当立立电子上市前夜,外界风风火火地追寻李立本掏空海纳的时候,大家一致的矛头都指向了李立本——因为李立本既是海纳的董事长和发起人之一,又是立立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因为中控技术也是通过同样的手法掏空海纳。所以直到最后,才有少数调查者恍然大悟,原来李立本只是前台表演者,真正掏空浙大海纳的操控人目前仍躲在幕后。
高盛分析师Jerry认为,与名噪一时的托普系相比,海纳幕后人无疑手法高明的多。因为托普系一直是掌门人宋如华站在前台呼风唤雨,因而当事故接锺而来时,宋如化只有远走美国将100多亿银行贷款留给当地政府。
而对于浙大海纳,Jerry分析道,虽然宋如华也是浙江人,但与浙大海纳幕后相比,显然略输文彩、稍逊风骚。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知道掏空海纳三大路径的方案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谁。因而,Jerry希望中国公安部证券犯罪侦察局介入,将海纳事件还原。而中国政法大学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则直言不讳地表示,海纳作为浙大下面的国有参股企业,希望纪检部门也参予调查。
要追寻掏空海纳的真正原因,我们还要从海纳的所有公开信息资料中去发现蛛丝马迹。相关资料表明,浙大海纳上市时的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可谓是阵容强大,几乎涵盖了浙江大学理工科重点学院的院长和书记。并且大部分在海纳大股东浙大企业集团里任职,并且还职位较高。
以1999年海纳上市时的高管职务为例,董事长梁树德,曾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石油化工学院院长等职,并为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世明,公司副董事长。曾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任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李立本,公司董事兼总裁,历任浙江大学硅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厂长等职。
褚健,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总经理,现任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姚志邦,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浙江大学科仪系党总支副书记,浙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杭州中程兴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并任浙江大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建,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总经理等职。
有了强大的高管阵容以及招股说明书中对募集资金的使用的高科技概念,使得投资者对于海纳给予了很高的希望,首日开盘价就达到了23.2元。高股价使得海纳的募集是非常成功的。海纳有钱了,发起人也有钱了,包括浙大企业集团(现圆正集团),李立本、褚健和赵建。
海纳有钱了,对于所称的半导体等项目分别设立了子公司。子公司的设立使海纳的各个部分资产被腾挪有了一个开始。从海纳1999年上市到2003年2月14日(海纳的第一大股东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与珠海经济特区溶信投资有限公司、海南皇冠假日滨海温泉酒店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之日),三大资产在不断地进行着往外输送和变卖。
浙大企业集团,李立本、褚健等分别各怀心思,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他们不是把资产转移到自己的名下就是把资产转移到其他上市公司。而这些优质资产的原始积累却是来自于浙大海纳的上市募集资金。短短的不到四年里,用海纳上市募集资金建立起来的优质资产就被完全转移和变卖,而且转移手法如此相近,这不由让人怀疑这一切是早已有预谋。
浙大系左右手游戏还要续演多久?
这期间浙大系也在不断形成。浙大系的形成主要是由下往上发展的(以浙大网新这条线为例)。先有了下面各个子公司,然后才有了浙大网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接着又了浙大网新控股集团(成立于2001年),再往上走是浙大圆正集团(由浙大企业集团更名而来),再往上是浙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而浙大系实际上也是被一部分人所支配的,比如,中控技术的实际控制人褚健同时也是浙大圆正集团的法人代表;而赵建同时也是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有了浙大网新这个真正的浙大系上市公司, 在浙大海纳被彻底掏空之后,浙大系果断退出。2003年,浙大企业集团把海纳的大部分股权转让给了飞天系,从此海纳踏上了不归途。
2008年4月,浙大系又要重新入驻海纳,这一次是把浙大网新的三大业务(IT服务、机电总包、网新建设)之一的网新机电业务注入到浙大海纳里面。
根据浙大网新2007年财报披露,浙大网新机电外包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之巨。但记者经询问数位机电业资深人士,对方均表示对浙大网新的机电业务没有听说过。
在浙大网新另外一项业务网络设备与终端中,标明2007年收入达到34个亿,而在国内通讯巨头中兴通讯的年报中,这一块收入也仅40多亿。对于记者质疑,浙大网新方面解释这一块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代理销售。
本报记者就此向高通、诺基亚、摩托罗拉、思科这些国际通信巨头询问对浙大网新印象,这四大公司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没有听说过。对浙大网新所列出的合作伙伴,高通一位负责人更是表示对其中部分公司从来没听说过。记者就此将立立电子的招股书传给高通这位负责人,对方表示近十家客户中只有上海贝岭听说过。
对于浙大网新经常所宣传的是微软中国合作伙伴,国内一位软件商同行说道当年托普也是这样宣传自己。
那么,浙大网新对海纳的再次重组是否又是一次进退游戏了?浙大系运作真相是什么了?谁是浙大系资本倒腾的幕后人了?本报记者将继续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 证券日报记者 吴敏
浙大海纳资本运作迷宫
□ 本报记者 吴敏
一家上市公司,8年时间里竟两次被掏空,这可以说是举世罕见。但这样的案例竟然出现了,出现在A股市场,出现在浙大系的浙大海纳。自1999年以来,浙大海纳曾先后被中控技术和立立电子掏空,前者主导方是控股股东浙大圆正集团的法人代表,后者力行者是海纳创始人李立本。
一种新型的掏空上市公司的模式是否已经在资本市场诞生?两起掏空海纳的最终幕后黑手是谁呢?浙大海纳是否面临第三次被掏空?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走近浙大海纳和相关当事方,试图将真相一一呈现出来。
海纳第三块资产早已挪位.根据公开资料,浙大海纳一共有三块资产。在自动化控制类资产转移到中控技术、半导体资产转移到立立电子后,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浙大海纳剩下的资产是否还存在。翻开浙大海纳当年上市时的上市说明书,以及后来连续几年的年度报告。经仔细阅读,记者终于发现海纳当时的第三部分资产去向的一些蛛丝马迹。浙大海纳的上市说明书中提到,本公司主发起人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其下属浙江大学半导体厂、 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经评估后的净资产8556.16万元投入本公司,并按65.68%的比例折成5620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62.45%;发起人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现金304.51万元投入本公司,按65.68%的比例折成200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2.22%; 发起人李立本、褚健、赵建、张锦心分别以现金68.51万元投入本公司,各按65.68%的比例折成 45万股,分别占本公司总股本的0.5%。
浙江大学半导体厂、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经营的业务也是海纳上市最核心的三块业务,即单晶硅及其制品、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 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工程的开发、销售与服务。
对于第一块“单晶硅及其制品、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的业务一直由李立本掌握着。从李立本的简历就可以看出:海纳董事兼总裁, 历任浙江大学硅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厂长等职。这块业务已经被李立本转移到立立电子里去了。
第二块“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的业务主要由褚健掌控,褚健任海纳董事兼副总裁。此前任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总经理,现任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这块业务被褚健转移到中控技术里去了。
而第三块“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工程的开发、销售与服务”的业务则主要由海纳董事兼副总裁赵健掌控。赵健曾任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2001年就已经更名为浙江大学快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快威科技”),这家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IT服务公司。目前是浙大网新的核心资产。
2000年度报告中显示,海纳的子公司包括:浙江海纳半导体分公司(海纳的全资附属企业);宁波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海纳的控股子公司);杭州杭鑫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海纳的控股子公司);浙江浙大海纳中控有限公司(海纳控股子公司);浙江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海纳的控股子公司)。
公开资料表明,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主业就是由赵建经营的计算机系统集成相关业务,这一块也是海纳当时成立时募集资金投向的最主要的项目之一。海纳2000年的年度报告披露了海纳快威的经营情况,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处浙江IT行业上游水平。报告期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76万元,利润总额459万元, 按权益法计算本公司应得净利润458万元。
就是这样一个经营良好的海纳子公司,到了2001年的时候却从海纳子公司的名单里消失掉。2001年海纳年度报告显示的子公司有:浙江海纳半导体分公司,宁波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杭鑫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浙江浙大海纳软件有限公司,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唯独不见海纳快威。
同时,海纳的经营范围也由“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工程的开发、销售与服务”变更为“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销售”。
网新上市资产竟然来自海纳
记者继续查阅2001年的海纳年度报告,找到了这块资产的去向。海纳的重大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提到了:2001年7月3日,海纳和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本公司将拥有浙江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98.33%的股权转让给该公司,转让价格3,400万元,取得股权转让收益3,782,771.28元。
记者在查阅公开资料后,发现该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上市,经营范围主要是羽毛、羽绒及制品、防绒布、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床上用品的制造,与快威科技的经营方向格格不入。
那么,为什么浙大海纳要转让快威科技有限公司这块优质资产给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呢?由此引出浙大网新的上市故事。
相关资料披露,浙江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绍兴市天然羽绒制品总公司。
2001年6月20日,绍兴市天然羽绒制品总公司与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浙江天然67305174份法人股转让给浙江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2001年6月20日,浙江天然第二大股东浙江天声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浙江浙大网新信息控股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浙江天然法人股中的1350万股转让给浙大网新1000万股和浙江大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350万股。
上述法人股股权变更登记手续于 2001年7月12日办理完毕,就此浙大网新完成了借壳上市的过程。
另外,海纳还在公告中特别提到:我公司原定以持有的浙江浙大海纳快威科技有限公司98.33%股权作为出资,后以货币出资3600万元与浙江快威信息技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设立浙江浙大网新控股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浙大网新集团,是浙大网新的控股股东),浙江浙大网新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4亿元,海纳占15%的股份。
也就是说,在浙大网新成功借壳上市后,海纳本打算以快威的股份入股网新集团,但是后来是把快威的资产卖给了浙大网新,自己出资成为了浙大网新的股东之一。
到这里,记者发现海纳其实用它的募集资金完成了海纳快威的建立,而网新通过转让没有花费太多工夫,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这一优质资产。
浙大已经有了上市公司浙大海纳,为什么还要把海纳快威资产拿出去另外寻找一个上市公司的壳了?
让人感到好笑的是,在这场资产左手倒右手的游戏中,浙大海纳还挺自豪地声称自己在转让股权的过程中获得了3,782,771.28元的股权收益。
那么,整个戏剧中,浙大是否早就预谋好要丢弃海纳这个壳呢?
记者联系到浙大网新的证券代表许克菲,询问当时网新重组的一些事宜,许称当时网新重组的时候他还没有到公司,所以以前的事情不是很清楚,而董秘董丹青正在休假。
立立电子中控技术掏空海纳路径
立立电子掏空海纳始于2000年。2000年6月,由陈伯良等45名自然人联合宁波海纳以现金方式出资,共同发起设立立立电子,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陈伯良等45名自然人出资7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宁波海纳出资3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0%。此时,宁波海纳是浙大海纳的子公司,立立电子也就是浙大海纳的孙公司。
2002年3月,立立电子回购了宁波海纳所持有的300万股立立电子的股份,陈伯良持股18.96%,成为当时的第一大股东。
2002年5月18日,浙大海纳创始人李立本认购立立电子60万股,为第五大股东;陈伯良持有15.14%,仍为第一大股东。
在2004年,陈伯良、李雪飞等7名公司股东分别与李立本、林必清等15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1071万股转让给李立本、林必清等15人,转让价格为每股1.0元。此次,李立本购买了462.1万股,持股共达582.1万股,持股比例14.17%,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此次陈伯良的621.9万股已全部转让。
到这里,立立电子的控股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上市公司浙大海纳控股的公司,变成完全由李立本等自然人持股的公司,而这些自然人的持股成本均只有每股1元多人民币。
与立立电子掏空海纳几乎同步,中控技术掏空海纳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在浙大海纳上市3个月后,浙大海纳公司联合褚健等23个自然人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浙大海纳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即海纳中控),其中浙大海纳出资2950万元,占总股本的98.34%,该公司占据6个募集资金投向中的自动化项目。
2001年,“海纳中控”更名为浙江浙大海纳软件有限公司(下称“海纳软件”),相比之下,同样在1999年成立的中控技术和中控软件(后更名为“中控科技”,中控科技集团的前身)的发展却要迅速得多,两家公司分别在2000年的6月份和8月份完成了增资扩股。
这次增资中,中控软件的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变更为1500万元,增资部分的资金均来自于四个自然人潘再生、胡协和、陈卫红和应佩华,其中前两人至今仍旧是中控科技集团的高管。
作为中控软件的控股子公司,中控技术在此轮增资之后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增至300万元,中控软件仍旧以19.09%的股权列第一大股东,其他股东分别包括6个法人机构和7个自然人。
需要指出的是,海纳中控也在此次增资中出资300万元获得中控技术9.09%的股权;2002年,海纳中控将该笔股权投资以36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
2002年下半年,褚健在就开始刻意将中控系旗下公司和浙大海纳划清关系。
2002年7月9日,浙大海纳董事会通过了两项决议,一是海纳软件将持有浙江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300万股份作价36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二是海纳软件将其持有浙江浙大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40万股份作价213.20万元转让给中控科技。
2003年1月,浙大海纳决定将其持有海纳软件98.33%的股权以当初出资额29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章全等5位自然人;此时,海纳软件剩余1.67%的股权已经从当初发起时的23个自然人手中转让至中控科技手中。
截至2003年6月,中控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褚健辞去浙大海纳董事后,除却褚健本人持有浙大海纳45万原始股外,中控科技和浙大海纳不再有任何联系。
而在整个中控系中,最上层的公司是中控科技集团。这家成立于1999年2月的公司当时的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其中浙大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持股50%的控股股东。
2000年6月,中控科技集团(当时名为中控软件)注册资本第一次增加至1500万元;2002年11月,褚健在公司第二次增资时首次出现在中控科技集团的股东行列,褚在受让了潘再生500万元股份的同时再次出资700万元,合计出资1200万元,占当时注册资本的60%。
2003年,中控科技变更为企业集团,此后的数次增资的资金均来自于公司逐年累积的未分配利润,及至目前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高达1亿元人民币,而实际控制人褚健则通过法人机构隐身背后。
目前中控科技集团的四家股东浙江恒汇投资有限公司、浙江致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创瑞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浙江势道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集团60%、20%、5%和15%的股权。
其中大股东恒汇投资的股东分别是自然人褚健(持有90%)和褚燕芸(持有10%)。杭州当地知情人士透露,褚健和褚燕芸系亲属关系,而恒汇投资和中控科技集团的法人代表均由中科集团副总裁赵忠平担任。
幕后操纵人有待揭晓
认真梳理以上海纳上市以后各部分资产流失的整个过程,投资者就会发现,这些事件好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有预谋的造富过程,也是浙大系相关利益主体原始资本积累的工具。
当立立电子上市前夜,外界风风火火地追寻李立本掏空海纳的时候,大家一致的矛头都指向了李立本——因为李立本既是海纳的董事长和发起人之一,又是立立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因为中控技术也是通过同样的手法掏空海纳。所以直到最后,才有少数调查者恍然大悟,原来李立本只是前台表演者,真正掏空浙大海纳的操控人目前仍躲在幕后。
高盛分析师Jerry认为,与名噪一时的托普系相比,海纳幕后人无疑手法高明的多。因为托普系一直是掌门人宋如华站在前台呼风唤雨,因而当事故接锺而来时,宋如化只有远走美国将100多亿银行贷款留给当地政府。
而对于浙大海纳,Jerry分析道,虽然宋如华也是浙江人,但与浙大海纳幕后相比,显然略输文彩、稍逊风骚。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知道掏空海纳三大路径的方案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谁。因而,Jerry希望中国公安部证券犯罪侦察局介入,将海纳事件还原。而中国政法大学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则直言不讳地表示,海纳作为浙大下面的国有参股企业,希望纪检部门也参予调查。
要追寻掏空海纳的真正原因,我们还要从海纳的所有公开信息资料中去发现蛛丝马迹。相关资料表明,浙大海纳上市时的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可谓是阵容强大,几乎涵盖了浙江大学理工科重点学院的院长和书记。并且大部分在海纳大股东浙大企业集团里任职,并且还职位较高。
以1999年海纳上市时的高管职务为例,董事长梁树德,曾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石油化工学院院长等职,并为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世明,公司副董事长。曾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任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李立本,公司董事兼总裁,历任浙江大学硅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半导体厂厂长等职。
褚健,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公司总经理,现任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姚志邦,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浙江大学科仪系党总支副书记,浙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杭州中程兴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并任浙江大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建,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曾任浙江大学快威科技产业总公司总经理等职。
有了强大的高管阵容以及招股说明书中对募集资金的使用的高科技概念,使得投资者对于海纳给予了很高的希望,首日开盘价就达到了23.2元。高股价使得海纳的募集是非常成功的。海纳有钱了,发起人也有钱了,包括浙大企业集团(现圆正集团),李立本、褚健和赵建。
海纳有钱了,对于所称的半导体等项目分别设立了子公司。子公司的设立使海纳的各个部分资产被腾挪有了一个开始。从海纳1999年上市到2003年2月14日(海纳的第一大股东浙江大学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与珠海经济特区溶信投资有限公司、海南皇冠假日滨海温泉酒店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之日),三大资产在不断地进行着往外输送和变卖。
浙大企业集团,李立本、褚健等分别各怀心思,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他们不是把资产转移到自己的名下就是把资产转移到其他上市公司。而这些优质资产的原始积累却是来自于浙大海纳的上市募集资金。短短的不到四年里,用海纳上市募集资金建立起来的优质资产就被完全转移和变卖,而且转移手法如此相近,这不由让人怀疑这一切是早已有预谋。
浙大系左右手游戏还要续演多久?
这期间浙大系也在不断形成。浙大系的形成主要是由下往上发展的(以浙大网新这条线为例)。先有了下面各个子公司,然后才有了浙大网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接着又了浙大网新控股集团(成立于2001年),再往上走是浙大圆正集团(由浙大企业集团更名而来),再往上是浙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而浙大系实际上也是被一部分人所支配的,比如,中控技术的实际控制人褚健同时也是浙大圆正集团的法人代表;而赵建同时也是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有了浙大网新这个真正的浙大系上市公司, 在浙大海纳被彻底掏空之后,浙大系果断退出。2003年,浙大企业集团把海纳的大部分股权转让给了飞天系,从此海纳踏上了不归途。
2008年4月,浙大系又要重新入驻海纳,这一次是把浙大网新的三大业务(IT服务、机电总包、网新建设)之一的网新机电业务注入到浙大海纳里面。
根据浙大网新2007年财报披露,浙大网新机电外包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之巨。但记者经询问数位机电业资深人士,对方均表示对浙大网新的机电业务没有听说过。
在浙大网新另外一项业务网络设备与终端中,标明2007年收入达到34个亿,而在国内通讯巨头中兴通讯的年报中,这一块收入也仅40多亿。对于记者质疑,浙大网新方面解释这一块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代理销售。
本报记者就此向高通、诺基亚、摩托罗拉、思科这些国际通信巨头询问对浙大网新印象,这四大公司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没有听说过。对浙大网新所列出的合作伙伴,高通一位负责人更是表示对其中部分公司从来没听说过。记者就此将立立电子的招股书传给高通这位负责人,对方表示近十家客户中只有上海贝岭听说过。
对于浙大网新经常所宣传的是微软中国合作伙伴,国内一位软件商同行说道当年托普也是这样宣传自己。
那么,浙大网新对海纳的再次重组是否又是一次进退游戏了?浙大系运作真相是什么了?谁是浙大系资本倒腾的幕后人了?本报记者将继续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 证券日报记者 吴敏
相关资讯
- 06-06· [转载]利用利空中长线建仓
- 06-03· [摘录]老教材的信使
- 06-03· “宙斯盾”之特点与死穴
- 06-03· 警惕!中国即将陷入宙斯
- 06-03· 转:“宙斯盾”导弹驱逐
- 06-03· 美军宙斯盾舰增援西太平
- 06-03· “宙斯盾”发威 五角大楼
- 06-03· 反导宙斯盾指向中国:美军
- 06-03· 2011年04月18日
- 06-03· 宙斯盾的威力
最新资讯
- 06-03· 《篮球火》3GP全集 16集大
- 05-31· 中国十大最具性价比的办
- 05-30· 飞龙啸天下:第七章
- 05-29· 东莞苏州影像测量仪苏州
- 05-28· 飞龙-金:5.10黄金行情分析
- 05-28· [转载]天府飞龙:历史总是
- 05-28· 春兰除湿机
- 05-28· 引用 SUPER JUNIOR!
- 05-28· 4.14
- 05-28· 长沙爱普生PLQ20K价格|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