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电 > 办公家具 > 《盲山Blind Mountain》,走出去还是走不出去?

《盲山Blind Mountain》,走出去还是走不出去?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6 03:16   浏览 N 次  
女大学生白雪梅被骗到西北一山区做媳妇,受尽侮辱和殴打,却从没有放弃逃脱的希望。几次逃跑被抓回来,直至大了肚子生了娃,终于盼到警车载着爸爸,载来了她生的希望,终于领她走出了盲盲大山。 女大学生白雪梅被骗到西北一山区做媳妇,受尽侮辱和殴打,却从没有放弃逃脱的希望。几次逃跑被抓回来,直至大了肚子生了娃,终于盼到警车载着爸爸,载来了她生的希望。岂料“丈夫”殴打父亲激起了她埋藏已久的仇恨,挥刀砍去,最后被判死刑。 ——前者是我07年末看《电影世界》时评论的版本;后者是我今天在家中看到的。《电影世界》称之为“没有赢家的电影”——“李杨的艺术追求、公众的争议需要、审查的粉饰太平,三者从起点开始就已分道扬镳,注定不能如愿开花结果”。大家都在拿《盲井》来作比较,公认《盲山》并未超越前者甚至不如前者,于是愤慨、于是指责。《盲井》我还没有看,(本来今天想看的是盲井,发现声画脱节了,于是转向盲山),而我看到的版本估计就是审查制度下的survival了:像开头介绍的——终于领她走出了盲盲大山。 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片子怎么是平铺直叙,尽管善良热切的观众总会为白雪梅的几次逃跑揪心呐喊,但总感觉缺少些戏剧性,和我预想的不大一样。现在谜底揭开,显然我是忘记了去年看到的这篇评论-_-!,显然李杨是要把所有的戏剧冲突积攒到结尾来个大爆发。但是如果这样,和影片整体上的平实、单薄会不会不太搭?影片从头到尾都是顺叙,没有倒叙没有插叙,给人感觉亲切、纪实,而这样一个高戏剧性的结局是否有些令人难以接受?因此对于我来说,还是偏向我所看到的版本,也可能是因为我一贯害怕血腥、害怕看到主人公落难收场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对它的热爱,对李杨的敬意。这个片子个人认为,值得称赞之处还是不少。 一,尽管叙事方式是平铺直叙,但是悬念感却不弱,有吸引人很想往下看很期盼结局的魅力,(这点从我本来是想拿这部片来催眠睡个午觉但是却精神奕奕地看完就可以得到证实)。白雪梅一共逃跑了三次(没记错的话): 1. 00:21不愿洞房(在这之前已经遭强占),一股蛮劲直冲出家门就跑,自然是一下子给村人截下; 2. 00:40 水边洗衣时称撒尿上山,终于翻过山看到公路上的一辆面的,因为身无分文司机不让带到镇上,再走了没多远就让“丈夫”德贵和村人的破三轮截下; 3. 01:08:10 趁喂猪时逃跑,照旧翻过大山,这回是有些计谋的,兜里有了肉体交换来的杂货店老板的40块钱,顺利地上了去镇上的面的,又顺利地在镇上汽车站搭上不知去往哪里的汽车,汽车很快就开了,一切都很顺利,(我都快鼓掌了),然后……那辆破三轮嘟噜嘟噜大叫着出现,截停汽车,德贵一伙上车把白雪梅押走。 二,几处细节与小插曲我尤其喜爱。 1. 00:44:40 白雪梅第二次逃跑被抓回,依旧在阴暗的房子内孤独度日,李青山小朋友从窗缝中塞进两个水煮蛋,“白姐姐,给,还热着呢”“姐姐不要”“姐姐一定要”“谢谢你啊”,然后白雪梅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一丝感动夹杂着酸楚的笑; 2. 01:17:30 得知李青山没钱辍学,白雪梅提出以后来她家教他读书(后来来家里读书的小孩有好几个)。这些与李青山的交情不仅从侧面烘托了白雪梅的个性,也使后来李青山主动为白雪梅寄信显得顺理成章; 3. 白雪梅的信。我认为这是片中一条辅助线索,导演处理的方式我很喜欢。在白雪梅看来这是一条生路,是强烈的生的希望(只要信能让家里人收到,一定会来救她);而明眼的观众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是死路一条根本不通,一次次的信都石沉大海,加上邮递员那永远憨厚、礼貌的语气,稍微想想都知道有蹊跷,我早就可以肯定那些信都在德贵家的某个角落发黄着;但是白雪梅没想到,她生的希望太强烈了以至于这么没心计地痴痴等,写了一封又一封,等了一天又一天,来到山里1年多,变的是发型,是日渐沧桑的脸,是表面日趋屈服的姿态,不变的是眼里坚定的盼望。正是因为片子的平铺直叙,看着白雪梅一次次站在风中盼信的身影,绝望却不自知,更是令人心发疼。 三,小学教师德诚和杂货店老板的介入。 让这种浑水摸鱼的人物出现,既是戏剧性的增强,也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必然。于是片子更复杂了,更有看头了,对于观众是一种满足,对于李杨,能不能说是在尽力把他的批判进行得淋漓尽致?
广告赞助商